摘要:丹江口市常住人口城鎮化率63.6%,增幅排名全省第一。在湖北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奮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中,如何更好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和新型城鎮化建設?丹江口市深刻領會落實省第十二次黨代會部署,錨定“經濟倍增、進入百強”奮斗目標,加快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就地城鎮化和城鄉統籌發展,大力提高經濟集聚度和城市競爭力。
丹江口市常住人口城鎮化率63.6%,增幅排名全省第一。在湖北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奮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中,如何更好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和新型城鎮化建設?丹江口市深刻領會落實省第十二次黨代會部署,錨定“經濟倍增、進入百強”奮斗目標,加快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就地城鎮化和城鄉統籌發展,大力提高經濟集聚度和城市競爭力。
實施強縣工程,增強綜合承載力
堅持以縣城為重要載體,以強縣工程為抓手,把握“魅力水都、擁江發展”的城市特質,科學謀劃縣域空間布局,推動人口集中、產業集聚、功能集成、要素集約。
科學把握功能定位,推進區域協同發展。立足全局,積極融入全國、省、十堰市區域發展布局。落實國家戰略層面,北向聯動鄖陽、鄖西、河南淅川等南水北調核心水源區縣市,打造守護漢江流域安全同盟,共同保護一庫碧水永續北送;落實省級戰略層面,東向對接“襄十隨神”城市群和“漢孝隨襄十”萬億級汽車產業走廊,共建“丹河谷綜合產業集聚區”,打造“襄十隨神”區域發展重要橋頭堡;落實十堰市級戰略層面,西向融入十堰“東軸”“東進”戰略,建設綠色低碳發展示范市,打造十堰東部市域區域高質量發展新高地;沿太和大道布局工業園區,將六里坪、丁家營、浪河三個緊鄰鄉鎮捆綁起來與十堰經開區合作,集中連片打造專用車特色小鎮。
統籌推進城鄉一體,優化區域發展布局。實施擁江發展,構建“一核、一圈、兩帶”區域發展格局。一核:即以城區和土關埡、牛河為經濟發展核心區域,重點發展工業、商貿物流、文化旅游。一圈:即圍繞古滄浪洲的習家店、均縣、龍山等3個鎮,重點開發古均州文化,打造滄浪文化旅游圈。兩帶:即把江南圍繞武當山的官山、鹽池河等6個鎮(區),打造成文旅康養示范帶;把江北農業產業特色鮮明的涼水河、石鼓等5個鎮(區),打造成鄉村振興示范帶。
中心城區擴容提質,提升城市發展能級。實施中心城區“東進、西拓、南接、中優”,合理布局左右岸城市發展格局,打造以工業為主導與服務業高度融合的城市經濟體系。搶抓引江補漢項目機遇,優化發展套口橋片區,借勢打造丹江外灘、夜游漢江等文旅新景觀,加速推進擁江發展戰略實施。力爭3年內,城區建成區面積由28平方公里擴展到32平方公里,城區人口由現在的18萬人增加到25萬人,城鎮化率由現在的63.6%提高到67%以上。
堅持產城互動,增強發展內生力
堅持以產業為紐帶,以新型工業化引領新型城鎮化,以產興城、以城聚產,做強縣城、帶動全域,加快推進經濟倍增。
把產業園強起來。打好園區開發、招商引資、飛地經濟組合拳,以園區開發拓展城市發展格局,以產業發展帶動城市經濟發展,以項目扎堆落戶帶動農民轉移落戶。強化園區配套,完善水電路氣、污水處理、消防等基礎設施和辦公、生活、通勤等公共服務設施,降低企業入園成本。強化“畝產論英雄”,集約高效開發利用土地資源,提高經濟密度。強化招大引強,提高入園企業質量門檻,提升經濟發展的含綠量、含新量、含金量。大力實施園區擴容提質增載工程,全市已建成工業園區1292公頃,初步形成汽車、水資源食品飲料、生物醫藥、新材料等專業園區,園區規上工業企業達到194家,近3萬名產業工人穩定就業,年均新增就業崗位4000個。今年計劃再擴園2000畝,正在實施白果樹溝600畝土地收儲、新能源智造產業園950畝和創業孵化園470畝土地平整。
把產業鏈串起來。堅持立足工業基礎強產業、依托資源稟賦選產業、善于“無中生有”引產業,圍繞全省建設“三高地、兩基地”戰略部署和十堰“一主三大五新”產業布局,著力引鏈補鏈強鏈延鏈。引進正威新能源智造產業園銅基材料、宏邁高科磷酸鐵鋰、中漢動力、藍鉆鋰電池負極材料、隔膜電解液等項目,打造新能源電池全產業鏈。引進拜爾冷鏈車總裝生產線,形成七大系列專用車生產型號,在專用車細分領域上延下伸、跨界融合,打造湖北一專專用車“鏈主”企業優勢。持續做強我市水資源利用產業優勢,大力發展“水經濟”,開工農夫山泉三期,引進北冰洋桔子汽水、今麥郎涼白開等更多水資源利用項目,打造全國最大的飲用水生產基地。目前,全市省級高新技術企業達到40家,省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1家,納入全省上市后備“銀種子”企業4家、十堰市上市后備“尖子”企業8家。
把產業集群壯起來。遵循綠色化、先進性、高端化、集約化、智能化“五項原則”,圍繞產業鏈配套創新鏈、人才鏈、資金鏈、政策鏈,促進“五鏈”深度融合,加快產業積聚、能級提升。深耕銅基材料、專用車、生物醫藥、新能源電池、水資源利用、農產品加工等“九個一”主導產業方向,推進實施十大招商引資項目、十大工業技改項目、十大農業農村項目、十大文旅項目,培育新材料、汽車整車及零部件、水資源利用、生物醫藥、農產品加工、新能源等六個百億級以上工業產業集群,推進優勢產業集聚加速發展,力爭用三年時間將工業經濟倍增至千億級規模。目前,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32%,以農夫山泉為代表的綠色水資源利用企業達到10余家,汽車及零部件產業被納入全省重點成長型產業集群。
完善城市功能,增強人口集聚力
堅持以人為核心,以改善城區人居環境和優化公共服務為切口,因地制宜補齊短板弱項,推進市政公用設施提檔升級、公共服務設施提標擴面、環境基礎設施提級擴能。
加快城市更新。聚焦存量空間釋放和功能形態提升,建設水都二橋,打通一批城區內循環道路,提高“一江兩岸”互通互聯水平;左岸老城區添綠增園,微改造老舊小區,實施丹江外灘建設,提升美感;右岸新城區增加教育、衛生、市場、賓館等功能配置,推進行政事業單位逐步右遷,提升人氣。到“十四五”末,市政道路總里程達到244公里,路網密度達到每平方公里8.32公里,主次干道刷黑、老舊小區改造、背街小巷美化亮化實現全覆蓋,街頭游園達到46個,建成區綠化覆蓋率45.1%,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8.5平方米,城市顏值氣質顯著提升,擦亮國家園林城市品牌。
健全公共服務。繼續統籌深化戶籍制度、教育均衡、醫保并軌等配套改革,推進農村轉移人口市民化、公共服務均等化。合理布局就學、就醫、就業、養老等公共服務資源,打造15分鐘生活圈。推行集團化、學區化辦學,組建紅旗、大壩、思源三個教育集團,到“十四五”末,全市幼兒園達到82所、中小學82所、高中4所,學位6.6萬個。加快公共設施補短板,高標準建成市民服務中心、市文體中心,城區新增停車位1000個、廁位137個、醫療養老床位930張;市一醫院爭創三甲醫院,與鄉鎮衛生院組建醫共體全覆蓋,每千人擁有床位數達到10張、醫生3.2人、護士3.6人。
創新社會治理。加強城市精細化管理、現代化治理,聚焦城市品質提升和市民素質提高“兩大重點”,大力實施全國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創建成果鞏固提升工程,集中開展市容市貌、市場環境、交通秩序等七大專項整治行動,以精致建設、精細管理惠民靚城。建立紅色物業“大黨委”和小區黨支部,常態化開展黨員干部下沉社區志愿活動。加快智慧城市建設,推廣“i武當”APP綜合平臺,整合所有便民、利民、惠民的政策和舉措,讓城市更聰明更智慧,讓生活更幸福更美好。(作者:趙洪福,中共丹江口市委書記)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