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堰市竹溪縣認真貫徹落實省第十二次黨代會精神,大力實施“黨建賦能 融合提升”工程,共同締造美好家園,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加快全省山區“鄉村振興先行區、綠色崛起示范縣”建設步伐。
湖北省第十二次黨代會確立的“努力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奮斗目標,鼓舞人心、催人奮進。在省第十二次黨代會報告中,省委書記王蒙徽強調,要以構建“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共建共治共享”的城鄉社會治理體系為目標,廣泛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發動群眾決策共謀、發展共建、建設共管、效果共評、成果共享。
十堰市竹溪縣認真貫徹落實省第十二次黨代會精神,大力實施“黨建賦能 融合提升”工程,共同締造美好家園,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加快全省山區“鄉村振興先行區、綠色崛起示范縣”建設步伐。
突出“思維破冰”,以“黨建賦能,融合提升”,共同締造美好家園,引領鄉村振興突圍
實施“黨建賦能,融合提升”工程,共同締造美好家園是以發展思維貫徹戰略部署的應時之舉。鄉村要振興,黨建必先行。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就是要從發展動能來入手布局,把黨建引領作為謀劃振興的“指南針”,促進黨建工作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使黨建的優勢、資源、活力轉化為鄉村振興的長板、底板、新板。通過壓實責任、凝聚合力,引導全縣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湖北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十堰建設綠色低碳發展示范區目標定位上來,以組織之力、干部之力、人才之力凝聚發展之力、增強發展之效,全力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各項任務落實落地。
實施“黨建賦能,融合提升”工程,共同締造美好家園是以變革思維強化黨建引領的關鍵之招。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就是要對“引領什么”“如何引領”進行破題,黨建賦能就是持續強化黨建“引領力”,不斷提升基層組織的政治引領、黨員干部的先鋒引領、優秀人才的智力引領,形成黨建引領推動“五大振興”全方位發力的生動局面;融合提升就是持續強化黨建“聚合力”,構建黨委統籌、部門聯動、工作融合、協力振興的工作格局;共同締造持續強化黨建“執行力”,推動人力、物力、財力下沉基層,著力破解發展難題,為鄉村振興注入“領跑”動能。
實施“黨建賦能,融合提升”工程,共同締造美好家園是以創新思維激發振興動力的現實之需。思路一變天地寬。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就是以載體抓手創新帶動振興創新發展,解決“誰來振興”“靠什么振興”“如何振興”現實問題,要以組織振興為龍頭,提升縣鄉村三級組織引領振興的能力,激發鄉村干部推進振興的主責、主體、主角意識,變“要我干”為“我要干”。通過組織聯合、資源聚合、工作融合,變群體“思路”為振興“出路”,以“大黨建”推進“大振興”的制度機制。
突出“行動破局”,以“黨建賦能,融合提升”,共同締造美好家園,蓄積鄉村振興動能
錨定目標任務,共同締造“六個家園”。共同締造產業家園。構建以縣城規劃區為引領的“產城融合發展帶”,以水域資源為主的“金山角”,以山場資源為主的“銀山角”,以康養資源為主的“國心氧倉”,推動建設以茶葉、生漆、貢米、中藥材、木本油料等為主的特色產業基地。圍繞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建設以匯灣為中心的“黨建+貢茶產業鏈”黨委、以中峰為中心的“黨建+貢米產業鏈”黨委,初步建成12000畝智慧茶園,同步推進產業鏈黨委“智慧大腦”建設。堅持共同締造理念和方式,以龍壩、水坪、兵營等五個示范片區功能型聯合黨組織為引領,統籌整合資金5400萬元,推動美好家園建設。共同締造生態家園。切實守牢護好綠色生態這個家底,深化“共抓大保護當好守井人”活動,大力開展全民綠化行動,嚴守生態保護紅線,深入推行河湖長、林長制,全面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五年提升行動、綠化亮化凈化全面提升、鄉村清潔能源建設工程,努力在“綠水青山”量化、交易、增值等方面率先破題,將竹溪打造成鄂渝陜毗鄰地區生態涵養、生物多樣性繁育、碳中和、碳交易中心。共同締造宜居家園。緊緊抓住規劃引領,不斷健全鄉村規劃建設體系,建成一批綜合發展型、商貿物流型、文旅融合型、康養旅居型、田園觀光型特色鎮特色村,推進美麗鄉村“滿天星”計劃和富美片區建設,打造100個以上美麗鄉村。共同締造人文家園。致力發揮黨建統領作用,實行“黨建+鄉建、村建(社建)、家建”一體推進,積極打造鄉村文化品牌,建好“鄉村會客廳”“鄰里守望站”,以“全域、全員、全民”理念,推動“全國文明城市”創建首創必成。共同締造和諧家園。積極順應基層治理體系變革,深入開展平安鄉村建設,大力推進移風易俗,加快實施數字鄉村建設發展工程,扎實開展信訪矛盾糾紛攻堅行動,持續完善“一事一巡回”“訂單式”新型多元預防調處化解綜合機制,著力創建“全國信訪工作示范縣”。共同締造幸福家園。著眼增強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加快建設城鄉“教共體”“醫共體”“養共體”等公共服務共同體,建成便民快捷的醫療圈、健身圈、養老圈、生活圈,推動民生福祉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
明確路徑引領,全面踐行“五共理念”。察民情、聽民聲,力求決策共謀。通過建強基層黨組織,發揮基層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積極打造“眾人來商量”議事平臺。結合開展“下基層、察民情、解民憂、暖民心”實踐活動,推行“黨建+”“鄉建+”“村建+”“家建+”的發展思路,共研共推“擦亮小城鎮”、特色小鎮、富美片區、美麗鄉村建設等項目,充分激發鄉村(社區)居民參與鄉村建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聚民心、借民力,推動發展共建。圍繞鄉村“怎么建”“建成什么樣”“由誰來建設”“建后誰來管”,充分激發鄉村(社區)居民的“主人翁”意識。堅定踐行群眾路線,在鄉村振興產業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鄉風文明、移風易俗、文化建設、黨的建設等方面,積極發動群眾從身邊和房前屋后的實事小事做起,廣泛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變“你和我”為“我們”、變“靠政府”為“靠大家”,形成協力共建良好格局。集民智、立民約,實現建設共管。著眼強化全過程監督管理,廣泛推行“代表群眾選、項目代表定、建設群眾幫、建后大家管”工作法,組建縣投、鄉投、村投共同經營鄉村建設,建立健全“愛心積分機制”及志愿者積分機制,全面增強群眾共管的自主性、自覺性。強民主、重民評,堅持效果共評。始終將村民“答應不答應、認同不認同、高興不高興、滿意不滿意”作為工作標準,以建設意愿是否共同征集、建設內容是否共同商議、建設方案是否共同研究、建設過程是否共同參與、建設效果是否共同評議為側重點,建立健全鄉村建設開展情況評價標準和評價機制、共同締造“以獎代補”機制,推動共同締造美好家園向縱深發展。保民利、惠民生,做到成果共享。全面實施共同造締“美麗鄉村+數字鄉村+共富鄉村+人文鄉村+善治鄉村”建設,讓人民群眾通過入股、就業、創業、管理、參與等方式參與美好家園建設,在農村變美、農業變強中得到實實在在的“紅利”,不斷提升獲得感、滿意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堅持群眾主體,牢牢把握“三大要領”。走好群眾路線,把握商量要旨。著眼把“商量”落到實處小處、常處細處,建立商量召集人制度,切實做到“勤商量”;以全過程協商為目標,建立協商于決策之前和決策實施之中的機制,切實做到“善商量”;堅持讓群眾當主角,議事前公開議題,議事中平等商量,議事后執行決議,切實做到“真商量”。站穩群眾立場,加強實踐創新。堅持就近便民原則,把商量平臺建到鄉村社區,把商量場所從會議室搬到田間地頭、街頭巷尾、樓棟庭院,實現為群眾商量,在群眾中商量。堅持推行分類別、差異化商量,注重吸納威望高、辦事公道的老黨員、老干部、鄉賢代表、群眾代表和“兩代表一委員”參與商量,切實增強商量的針對性、實效性。維護群眾利益,提高活動質效。堅持選題從群眾中來、調研到群眾中去、商量請群眾參加、成果請群眾評判。讓“商量了多少次”“商量了什么”真正轉化為“商量出了什么效果”“商量解決了哪些問題”,為人民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商量成果。
突出“機制破障”,以“黨建賦能,融合提升”,共同締造美好家園,保障鄉村振興實效
責任鏈條化,擰緊“壓力閥”。完善縣鄉村三級聯抓工作機制,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責任鏈條,為共同締造建設美好家園,推進鄉村振興提供有力支撐。突出書記抓、抓書記,通過任職談話、干部考核、黨建述職等,重點了解書記抓鄉村振興履職情況,對不重視、不作為、進度慢的進行警示約談,以黨建責任落實推動鄉村振興責任落地。
任務項目化,繪制“施工圖”。縣級層面緊扣任務清單,建立工作臺賬,實行掛圖作戰。建立“專班+專項”項目推進機制,定期開展項目拉練,定期通報情況,及時解決問題,以項目突破推動共同締造美好家園推動鄉村振興工作破局。
考核精準化,用好“指揮棒”。結合“1+N”目標長工作責任制和“突圍九問”活動,強化考核結果的運用,樹立獎優罰劣、爭先晉位的鮮明導向,形成“干部到鄉村振興一線去、優秀干部從鄉村振興一線來”的良性循環。建立典型引領品牌提升機制,深入挖掘縣鄉村各個層級共同締造美好家園,培育一批鄉村振興示范點,加大宣傳選樹力度,講好抓黨建促振興的“竹溪故事”。(作者:李偉;作者單位:十堰市竹溪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