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襄陽市老河口市自實施回鄉就業、回鄉創業、帶頭致富、帶領群眾致富“兩回兩帶”工程以來,堅持“四輪驅動”,激活鄉村人才創業“一池春水”。截至目前,實現新增回鄉就業5613人、回鄉創業431人,新增創業帶動就業人數1108人、新建經濟實體項目60家,項目投資總額16.73億元,初步形成了“人才回歸、資金回流、企業回遷”的良好局面。
黨員生活網消息:襄陽市老河口市自實施回鄉就業、回鄉創業、帶頭致富、帶領群眾致富“兩回兩帶”工程以來,堅持“四輪驅動”,激活鄉村人才創業“一池春水”。截至目前,實現新增回鄉就業5613人、回鄉創業431人,新增創業帶動就業人數1108人、新建經濟實體項目60家,項目投資總額16.73億元,初步形成了“人才回歸、資金回流、企業回遷”的良好局面。
政策拉動,發放“大禮包”。出臺產業扶持、就業創業、貼息貸款、土地供給、廠房租賃等十個方面32條具體政策,為鄉村人才創業送上“大禮包”。印發政策匯編單行本,對涉及返鄉創業的“三項大中專畢業生就業創業補貼、創業擔保貸款、一次性創業補貼、回鄉創業脫貧人員貼息貸款申領辦法、企業引進高層次緊缺人才生活補貼”等9項重點政策落實進行了流程再造。截至目前,共發放小額創業擔保貸款524筆、1.081億元。舉辦就業創業培訓85期,累計發放就業創業培訓補貼2868人、190.77萬元。推動開展小龍蝦保險地方特色農業保險,截至6月底,承保22戶,承保面積2.4萬畝,承保金額達168萬。
支部帶動,組建“聯盟體”。探索黨組織引領下利益聯結、聯農利農、培育新機制,實現抱團發展。以村“兩委”換屆為契機,從農村致富能人、年輕村干部中選拔使用50名“帶頭致富能力強、帶領致富能力強”的創業型書記。著眼回鄉創業人員共享產業融合發展的增值收益,建立“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有效盤活集體資產,壯大集體經濟。張集鎮油坊灣村回鄉創業人員龔保貴通過與N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建立利益聯結,實現全域土地集約流轉、全員利益聯結分紅、全民參與積分管理,使全村及周邊900余名村民成為鄉村振興的參與者、受益者,2021年村級集體經濟收入達到123萬元。同時,聯合仙人渡電商江魯光、茹家灣村汪琴琴形成“產業基地+研學基地”的聯創抱團發展模式,實現產業聯盟。酂陽綠島王府洲四個村成立聯合黨委,推動區域連片抱團發展,組建聯合集體經濟股份公司,策劃實施項目12個,集體經濟年收益突破86萬元。
項目牽動,匯聚“新動能”。將回鄉就業、回鄉創業、帶頭致富、帶領群眾致富“兩回兩帶”項目納入全市招商引資的范疇,圍繞強鏈、延鏈、補鏈,不斷提升返鄉創業層次,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協同發展。各鄉鎮(街道)依托便民服務大廳、孵化園區等場所,建起“兩回兩帶”投資項目超市,全面梳理閑置土地、廠房、水面、山地等“沉睡”資源,梳理相關扶持政策、行政審批流程等,幫助60多個鄉村創業項目落地。建成頤高電商園、張集輕工園、孟樓鎮雙創產業園等一批創業平臺。
產業撬動,構建“服務鏈”。針對部分鄉村有資源無資本、有產品無產業、有人力無人才等問題,積極為鄉村注入資金、尋找發展路徑、匯聚人才資源。通過高校教授河口行、行業專家和回鄉人才結對,持續選派60名科技特派員深入農業生產一線開展科技服務工作,幫助解決技術難題,發展特色產業項目314個,提升產業層級。以服務為基準,擴大受益面。老河口市狀元橋種植專業合作社獲得了老河口市李樓鎮撥付的20萬元補貼,增加了140畝黃桃種植面積,間接帶動了當地村民增收。市金融辦實現個人創業擔保貸款無擔?;?,解決了擔保問題,實現征信報告和就業報告代辦,解決了跑腿問題。市農業農村局支持鼓勵返鄉創業人員創辦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上半年新增農民合作社25家,新增家庭農場60家。(通訊員 閆麗)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