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黨員生活網 日期:2022-08-26 編輯:肖晗 字號:TT
摘要:平凡之中成就英雄,這大概就是“中國夢”的最美底色!
仰媛媛,女,1989年出生,湖北安陸人,湖北安棉紡織有限公司工人。她總結出“仰媛媛操作法”,為工人和企業帶來巨大效益。獲評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勞動模范、全國“三八”紅旗手、湖北省勞動模范,當選黨的十九大、二十大代表。
雖已立秋多日,但酷熱的天氣好像要把時間定格在盛夏。早上9點鐘,在安陸市安棉公司的紡織車間外,我們見到了等在樹蔭下的仰媛媛,她手搭涼棚,以便在白熾的陽光中看清我們,簡單寒暄后,她帶著我們穿過門禁,來到車間,走進這位狀元紡紗工平凡的一天。
真正走進技術里享受樂趣
“沙——沙——!”來到細紗車間,數百臺紡紗機發出的聲音瞬間淹沒了我們之間的對話。這里并不陰涼,仰媛媛介紹到,由于生產需要,車間要保持38℃左右的溫度和一定濕度,相比戶外的炙烤,這里更像是在蒸桑拿。車間里飛舞著棉花絮,工人稱之“飛花”,若是不戴口罩,直往鼻孔里鉆。飛花、噪聲和濕熱中,仰媛媛快步行走在機器間,不時駐足操作。
只見她按照特定路線行進,同時觀察臨近的3臺紡機。遇到將要紡完的粗紗桶,她右手卸下舊桶,同時左手換上新桶,再從中取出一截紗線熟練地夾在拇指食指間,一抹、一挑、一纏,手指翻飛間便接上了線頭,仰媛媛說:“這套動作叫‘包粗紗’,是擋車工的必備技能,數秒之內必須干凈利落,不然紡出的紗便容易結節,織出的布便不平整。”
仰媛媛說,這套動作是每個新人必練的動作,往往需要3個月才能完全掌握。然而,這3個月也是新人們最容易放棄的階段。“我當時也差點離開。”仰媛媛笑著說。
有人說:男怕進鋼廠,女怕進紗廠。2009年,上崗僅2個月的仰媛媛,便體會到這句話的含義。
那年,能吃苦、愛動腦的仰媛媛只用一個月便熟練掌握了必備的基礎技術,正式成為一名擋車工,在細紗車間負責6臺紡車的運轉。
這天,仰媛媛像往常一樣“清潔、捉疵、看車”。“‘看車’就是行走在紡車間,觀察織紗有無斷線;如有斷線立刻用包粗紗手法連接斷頭便是捉疵。”仰媛媛細細解釋。若在平時,以她的技術完全可以輕松面對6臺紡車的捉疵工作。但那天由于車間溫度和濕度沒有控制好,出現大量斷頭,她接完一個又是一個,沒有停頓。盡管如此,斷頭依然在增多,產生的“飛花”布滿了車間,“飛花”增多又會打斷紗線,惡性循環……
8個小時下來,仰媛媛肩頸酸痛到抬不起頭。走出車間,仰媛媛找到車間質教員也是自己的師父黃俊華,打定了主意要離開。在師父幾番勸說下,仰媛媛答應再堅持一段時間。
“一名技術工人只有真正走進技術里,才會享受到工作的樂趣。”仰媛媛永遠記得師父的這句話。
自此,仰媛媛更加勤奮地磨礪各項技能。每天提前一小時上班,推后半個小時下班,義務幫助同事擋車,為的就是能多練習一會。有時為了練好一個動作,不厭其煩地練上數百次,手指上滿是血泡,肩頸每天都像針扎。
這樣的努力換來的是“一鳴驚人”。2009年,上崗不到半年的仰媛媛參加了安棉公司一年一度的技能大賽,全公司100多名擋車工全部參加,其中70多人是有著十幾年經驗的老員工。憑借標準的動作、流程以及遠高于平均值的速度,仰媛媛一舉奪得了亞軍,轟動全廠。“從沒有新人能這么快得到名次,我是第一個。”仰媛媛很是自豪。
此后兩年,她更是蟬聯兩屆冠軍,仰媛媛也終于嘗到紡紗女工艱苦過后的甘甜。
紡紗工也要當“狀元”
沉浸在技術中的仰媛媛也很快發現了更多樂趣。傳統的“包粗紗”既要接細線,又要接粗線,過程復雜容易出錯。她開創性地將兩條線直接相連,省下一個步驟,節約了很多時間,降低了出錯概率。
“一開始還不敢聲張,只在自己看車時默默使用,發現別人40多秒做的事,我20秒就能完成。”仰媛媛說。師傅在一次巡廠時發現了她的不一樣,一番探討和琢磨,仰媛媛的創新得到肯定。
兩年后,仰媛媛自創的這套“無接頭操作法”在全車間推廣,新員工的培訓時間從3個月直降為1個多月,員工工作量明顯下降,看車效率卻提高近40%,收入大幅增加。工廠不僅生產效率提升,生產質量也明顯好轉。一段時間后,操作法在全國紡織系統推廣,“仰媛媛操作法”成為新的紡織工技術標準。
“仰媛媛操作法”還在持續生長。
在細紗車間,仰媛媛逐漸發現沒什么“挑戰”了。“一般擋車工看8臺車,最好的可以看10臺,我可以看13到14臺車。”仰媛媛笑著說,“感覺技術方面沒有太多可以提升的空間了。”
于是,仰媛媛的目光瞄準了另外兩個車間“前紡”和“自絡”。出身細紗車間的她利用業余時間觀察和學習,敏銳地發現了可以改進的地方。從操作要點到清潔要求,3個車間10道工序幾乎都有所改進,這些改革創新也被納入到“仰媛媛操作法”推廣開來,每年為工廠節約成本近200萬元。
仰媛媛的創新舉動在全廠形成了極大的帶動作用,各個工段上不時迸發出創新的火花。2014年,安棉公司成立“仰媛媛工作室”,工作室除了推廣、交流操作法外,還是工廠創新的沃土。
“工作室對于創新和發明會給予相應的支持和獎勵,工人有好點子,就會到這里進行探討,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往往就能促成一個好點子落地。”仰媛媛說。
幾年間,車間“加濕器”、吹吸風改造、清潔工具改造等多種實用發明已運用在生產中。每年,從“仰媛媛工作室”孕育的10多項各類新發明為工廠節能減排、提質增效帶來極大幫助。
把主題黨日開在紡織一線
2013年5月,由于表現優異,仰媛媛光榮入黨。
入黨之后的仰媛媛在工作中對自身要求更加嚴格,“以前清潔工作都是當班時候做,但我發現每天工作結束時清理好‘飛花’,能有效降低下一班的紗線斷頭率。”仰媛媛說,雖花費的是自己的時間,但提高了整體效率。在她的帶領下,這一“自發動作”漸漸成了大家的“自覺動作”。
2014年,仰媛媛從擋車工成長為輪班長和質教員,負責車間的管理和教學工作。年紀輕輕的仰媛媛帶起了徒弟,把一手“絕活”毫無保留地傳給新人,同時在工作生活中對她們關心關愛,充分發揮黨員作用。
成為質教員的第二年,仰媛媛分到了一名40多歲的新徒弟,仰媛媛叫她“姚姨”。新員工培訓3天,基本能掌握接線技術方法,但姚姨的水平卻停滯不前。
“我學不會,年紀大了。”姚姨對仰媛媛說。
“你別著急,我來幫你。”想到當初自己想放棄時,師父的苦口婆心,仰媛媛也不想讓任何人就這樣離開。
仰媛媛帶著姚姨來到車間,手把手現場教學。幾個小時下來,姚姨終于接上了第一個線頭,高興得幾乎要跳起來。“別再說自己笨了,你可以的。”仰媛媛鼓勵道。
2018年,姚姨在技能比賽中獲得名次,成為技術骨干。仰媛媛先后帶出50多名徒弟,技術領跑全公司,多人成長為技術能手和管理人員。
在她的影響下,黨員示范崗、黨員責任區在每個工段點亮紅色,工人們精進技術,更加努力并不斷向黨組織靠攏。黨的力量催化全公司發生質變。
成為安棉公司黨委副書記后,仰媛媛在黨建工作中也多有創新。
2020年7月,梅雨不斷。潮濕天氣對生產造成了很大影響。支部主題黨日時,全廠 40多名黨員結束室內活動后,在仰媛媛的號召下全部投入到了一線,協助生產。這些黨員有的是技術研發員、有的是辦公室文員、有的甚至是部門領導,在這場開在生產一線的支部主題黨日里盡心盡責,受益很多。
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勞動模范、全國“三八”紅旗手……10多年時間,仰媛媛獲得諸多榮譽,她曾作為十九大黨代表走進人民大會堂,今年,她又將作為黨的二十大代表再次前往北京。從平凡紡紗工一路走來,仰媛媛用自己的勤勞和才智,向人們展示了她不平凡的人生。(黨員生活全媒體記者 馮杰;通訊員 陳飛;攝影 黎家智)
記者手記:“中國夢”的美麗底色
一部紡車機480組線圈,長度50米,大部分紡車女工的8個小時,就是在8到10部紡車間不斷走動、不斷清掃、不斷觀察、不斷接線中度過。相比持續的噪音和濕熱,單調乏味的工作內容可能更容易蹉跎掉一個人的激情和智慧。
但在安棉,我們真切地感受到這些工人并非流水線上的一個“零件”,而是富有工作熱情和創新理念的匠人。這也許就是仰媛媛為這個工廠帶來的最大財富。她對待工作的精益求精、不斷創新的態度,讓自己成長為制定技術標準的行業專家。她的出現讓周圍人看到希望,感受到認可,并最終追逐優秀,她的影響逐漸擴散,班組、車間、工廠直到整個業態都以她為榜樣共同進步。
這也是像仰媛媛一樣的勞動者值得全社會推廣和學習的意義,平凡之中成就英雄,這大概就是“中國夢”的最美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