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十堰市鄖西縣中央、省直、市直、縣直120支駐村工作隊用心用情用力扎根鄉村,通過“保姆式”服務、全過程跟蹤,因地制宜,種產業“種子”、育產業“生根”、促產業“結果”,讓農民錢包“鼓起來”、村集體“富起來”,全力助推鄖西縣農業產業走上可持續發展的“快車道”。
黨員生活網消息:近年來,十堰市鄖西縣中央、省直、市直、縣直120支駐村工作隊用心用情用力扎根鄉村,通過“保姆式”服務、全過程跟蹤,因地制宜,種產業“種子”、育產業“生根”、促產業“結果”,讓農民錢包“鼓起來”、村集體“富起來”,全力助推鄖西縣農業產業走上可持續發展的“快車道”。
謀發展,種下產業“種子”
“經過全體黨員群眾舉手表決,我們村發展烤煙的建議一致通過。”3月3日,在鐘坪村黨員群眾代表大會上,縣委政法委駐關防鄉鐘坪村第一書記李青宣布。
為改變鐘坪村冷水稻種植單一農業產業,充分利用荒廢的坡地,實現產業發展的新突破,駐村工作隊先后多次到周邊鄉鎮考察,邀請專家現場指導,進行土質勘測、收益核算評估,并通過走訪群眾、召開黨員群眾大會群眾征求意見,最終決定發展煙葉產業。在駐村工作隊發動下,今年村集體帶頭,20多戶村民率先行動,新發展烤煙產業220畝,戶均增收4000多元,村集體經濟增收3萬元以上。
縣委政法委駐村工作隊全力“引”產正是該縣駐村工作隊一個縮影。鄉村振興,產業發展是關鍵,新一輪駐村工作隊將謀劃產業發展作為工作重重之重,如何有效的謀劃新產業,讓群眾信賴,在市場中立得住,駐村工作隊各顯神通,深入調研考察,確保種下優質“產業種子”。
共同謀。堅持“鄉村振興為農民而興”理念,結合黨員干部下基層、察民情、解民憂、暖民心實踐活動和“共同締造”活動,召開黨員會、群眾會、院落會、塆組夜話,充分征求群眾產業發展意見,激發群眾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群眾轉變“要我干”為“我要干”。走訪產業大戶、技術專家,把握產業發展方向,準確找到適宜當地發展路子。另外,將18個鄉鎮(場、區)劃分16個駐村幫扶片區,片區內駐村工作隊定期進行觀摩交流,展示產業發展成果,分享心得經驗,形成片區合力,達到“1+1>2”的共謀互助效果。
外出學。3月19日,該縣法院駐村工作隊帶領4個幫扶村的支部書記、致富帶頭人共計12人到竹溪縣考察學習中草藥產業觀光旅游業發展經驗。“要跳出本村看本村,看其他地方如何發展,可以讓我們在產業發展中少走彎路、少走岔路。”縣法院駐河夾鎮石人河村第一書記張勤經常和村干部交流觀點。他山之石、為我所用,駐村工作隊積極帶領村干部、農戶走出去,開拓視野,學習產業發展經驗。今年以來,各駐村工作隊通過外出考察,成功引入投產羊肚菌、山桐子、旱稻、中藥材等一大批有發展前途的優質產業項目。
借“東風”。鄖西縣將培育壯大農業特色產業作為鄉村振興首要任務,確定食用菌(蔬菜)、中藥材、茶葉、馬頭山羊、木本油料、生態漁業等6個重點農業產業鏈作為農特產品發展重點。各駐村工作隊搶抓機遇,圍繞重點產業,結合本村的資源稟賦、特色產業、種養歷史,積極宣傳政策,引導村集體帶頭,發動能人大戶、農戶,爭取資金項目支撐,圍繞“六大產業鏈”各類農業產業出現蓬勃發展之勢。
固根基,孵育產業“生根”
引“產”,更要“固產”。
“我們村種植了200多畝桃樹,原來因為缺乏技術,管理滯后,掛果率不高,村民們種植熱情減退,駐村工作隊到村后,幫忙聯系了10余名農業技術專家進行現場培訓教學,今年我們村的桃樹產業實現了豐收。”土門鎮茅坪村黨支部書記張娟感激地說。
如何有效鞏固現有產業,讓產業能夠在當地“扎根”,駐村工作隊充分發揮資源、人脈優勢,全過程培育,手把手指導,創新發展思路,全力孵育產業“茁壯成長”。
聚焦育苗、培土、修枝、施肥、病蟲害治理等管理,依托駐村工作隊派出單位優勢,建立專家工作站,邀請縣內外專家定期進行理論培訓、現場教學,廣泛開展農業產業培訓,讓農民成為“土專家”“田秀才”,全面增強產業發展質效。創新舉措,全面推進農民職稱評審,對農民技術職稱分初、中、高三個等級,按專業劃分為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能型、社會服務型3個類型,采取理論考試、專家評審、現場觀摩等多種模式進行評審,對取得職稱的農民納入農村實用人才隊伍進行動態管理。截至目前,全縣累計報名參加農民職稱評審2400余人,并在7月底前全部完成水平能力測試。
探索產業聯村、抱團發展。“這3個村地域相鄰、產業相近、人文相親,迫切需要打破封閉和孤立的狀態,聯合把特色產業做大做強。”安家鄉田坑村相鄰的神霧嶺村、長崗嶺村都在發展相似的主導產業,但因要素分散等問題,導致產業發展滯后、經濟效益不高。今年以來,在省科技廳駐村工作隊的指導幫助下,通過組織聯建、人才聯育、產業聯興、資源聯享、治理聯抓,實現神霧嶺村、長崗嶺村、田坑村共同發展。
“建立區域黨建聯合體后,我們村出技術、出菌種,鄰村村民用土地入股種植羊肚菌。我們統一收購,集中包裝對外銷售,所得收入直接給農戶分紅,實現了互利共贏。”安家鄉長崗嶺村黨支部書記毛德均說。區域黨建聯合體還組織各村共同發展茶葉2200畝、中藥材3500畝。鄖西縣香口鄉、觀音鎮、河夾鎮等地也陸續結合本地實情,依托蔬菜產業、農旅融合等產業建立產業聯合體,有效的促進了產業發展。
全力以赴抗旱保種。今年以來,鄖西縣持續兩個多月高溫干旱少雨,導致農作物大量缺水,農業產業發展面臨重大挑戰,120支駐村工作隊堅守崗位,按照重旱區少減產、輕旱區不減產要求,深入一線,多措并舉,千方百計保農業產業,組織村民尋水,維修堰渠、水塘、水壩蓄水,投入水泵抽水、引水,同時及時指導受災農戶及時改種補種,做好田間管理,全力保農業產業平穩健康發展。
增收益,促進產業“結果”
產業發展根本目的是為了農民福祉,讓農民能夠享受到產業收益。鄖西縣地處鄂西北邊隅,天然的生態環境造就了高質量的農特產品,深受群眾喜愛,但由于受交通條件等原因,導致很多產品無法及時出售。為更好激發村集體和群眾參與的積極性,促進產業的良性發展。駐村工作隊各顯神通、多措并舉,讓產業“結果”,群眾滿意。
消費幫扶,鼓起群眾“腰包”。“坎子山村屬高山地區,產出的土豆、包菜,口感好、營養豐富,但由于銷售渠道有限,合作社在農民手中收購的蔬菜不能及時銷售,我聯系在武漢一些單位、公司、以前的戰友,幫忙宣傳購買,一次性將囤積的蔬菜全部處理。”中國通信建設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駐鄖西縣坎子山村第一書記陳明富借助個人資源、人脈優勢,采購5千斤土豆粉絲、1萬斤土豆和1萬斤富硒包菜等蔬菜,解決了合作社農產品滯銷的難題。
各駐村工作隊作為中間橋梁,通過發動單位職工、親朋好友和社會關系,極大地拓寬了農產品銷售渠道。中央、省、市、縣駐村工作隊駐村以來采購鄖西特色農產品馬頭山羊、秦巴黃牛、高山土豆、高山玉米、冷水大米等農副產品價值300萬元以上。
網絡直播促銷售。眼下,直播帶貨已經成為一種最火熱的互聯網銷售模式。各駐村工作隊積極搭建電商平臺,采取互聯網+商會+農副產品的模式,開通直播間,通過網絡線上銷售,將產品推出縣外、賣向全國。個人發布小視頻,為農產品代言。同時,按照“一村一品一主播”人才培育計劃,駐村工作隊全力協助村上組建農民電商培訓班,通過免費培訓,讓農民變“主播”,為“新農人”開辟致富路。
延長產業鏈。積極探索“支部+合作社+企業+農戶”發展模式,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改變過去粗放型農產品銷售模式,通過農產品種養、加工、銷售一體化,實現農業產業精細化發展,推進農旅融合、文旅融合,為產業賦能,提升農業附加值。
縣農業農村局駐六郎鄉羅坡埡村第一書記高斌,為進一步鞏固村上傳統桑蠶產業,延長產業鏈條,他帶領村干部到外地考察學習蠶絲被加工技術,爭取30萬元資金以村集體名義入股,在六郎鄉建成蠶絲被加工車間及副產品生產車間。
“原來桑農們將養的蠶繭直接賣給了外地商販,現在建立了加工車間,集中收購蠶繭,進行蠶絲被加工,一方面當地群眾能在家進行蠶絲初加工,賣給合作社,另一方面也能在合作社打工掙錢,增加了收入渠道,村上通過入股合作社村集體每年能增收4萬多元。”六郎鄉羅坡埡村支部書記李澤榮算了一筆收入賬。
各駐村工作隊結合本村實際,不斷補鏈延鏈強鏈,縣人社局駐上津鎮磨溝村工作隊幫助村上建立凍庫解決桃子儲存問題;武漢科技大學駐上津鎮石廟村發揮單位優勢,在本村建立寫生基地;武漢鐵路職業技術學院駐關防鄉沙溝村工作隊積極推動文旅融合項目,銷售農特產品……大力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發展。
下一步,鄖西縣駐村工作隊將進一步發揮鄉村振興“先鋒隊”作用,圍繞產業振興,與各級黨委、政府同頻共振,與所駐村黨組織攜手共進,尊重群眾首創精神,激發群眾參與活力,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提供堅實力量。(通訊員 陳超 劉光緒)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