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十堰市鄖西縣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將全縣286個村分為聚集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護、搬遷撤并等4類村莊,分類開展社會治理工作,積極推進美好環境和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努力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
黨員生活網消息:近年來,十堰市鄖西縣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將全縣286個村分為聚集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護、搬遷撤并等4類村莊,分類開展社會治理工作,積極推進美好環境和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努力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
精準分類村莊
鄖西縣堅持將村莊科學分類,作為推進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促鄉村振興的“先手棋”。
明確分類標準。將規模較大、發展條件較好的中心村確定為聚集提升類村莊;將鄉鎮周邊村確定為城郊融合類村莊;將自然生態環境優美、歷史文化較為富集、旅游產業基礎較好的村確定為特色保護類村莊;將村落空間布局分散、基礎設施較為落后、人口外流嚴重且位于偏遠山區的村莊確定為搬遷撤并類村莊。
堅持村村走到。開展“戶戶走到 情暖萬家”活動,33名縣級領導干部帶頭,對全縣所有村全覆蓋調研,通過召開院場會、瓜棚會、灣組會等,全面了解村莊區位條件、村莊規模、經濟發展狀況、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方面情況,綜合考慮村莊人口變化趨勢、產業發展趨勢等因素,確定了四4類村莊名錄。
及時動態調整。堅持“共同締造”理念,在村莊現實情況或發展形勢發生重大變化的情況下,充分尊重社會各界對村莊分類的參與度、認可度,適時調整村莊類型,確保發展政策與發展需求的協同。目前,確定聚集提升類村莊139個、城郊融合類村莊48個、特色保護類村莊66個、搬遷撤并類村莊12個、待定類村莊21個。
科學精準指導
聚焦不同村莊類型,相關部門根據職能職責加強分類指導,統籌推進村莊分類治理工作。
加強支部規范化建設。將全縣286個村劃分成先進村、一般村、后進村,將后進村列入軟弱渙散黨組織整頓對象。開展“五提五好”農村黨組織創建活動,計劃用3年時間使全縣80%以上的村級黨組織達到一類標準。從在外能人黨員、駐村黨員律師、農技衛生等專業人才黨員中選派1071人,擔任村黨支部兼職委員。
強化村書記培訓工作。堅持“主餐”+“配餐”模式,在將黨性教育作為培訓“主餐”的同時,重點做好以現代農業發展、基層社會治理、鄉村旅游、數字鄉村、民生保障等內容為“配餐”的培訓。在微信公眾號推出“書記話振興”“書記賽黨建”“書記話黨建”等系列欄目,點擊量近10萬人次。
深入開展黨員干部下基層、察民情、解民憂、暖民心實踐活動。全縣黨員干部走農村、走社區、走企業,圍繞基礎設施建設、產業振興、安全生產、綜治維穩、矛盾糾紛、產業發展、環境保護、留守關愛、民生保障等內容進行全面排查,并制定完善了問題清單、責任清單、效果清單,累計走訪農戶1.5萬余戶、市場主體260家,領辦實事2847件,解決民生領域問題2302個,化解各類矛盾糾紛1203件。
強化綜合保障
鄖西縣堅持多措并舉,不斷強化組織領導,落實基本保障,逐步完善配套制度,扎實推進村莊分類治理促鄉村振興工作。
強化組織領導。縣委發揮“一線指揮部”作用,建強縣、鄉、村“三級動力主軸”,建立縣級領導聯系鄉鎮、鄉鎮領導包村工作機制,定期召開鄉鎮黨委書記座談會,積極會商、協同發力。根據不同類型村莊需求,120支駐村工作隊368名駐村工作隊員就地轉化為共同締造指導員,開展鄉村振興工作。
落實基本保障。為全縣286個村(社區)各配備一名鄉村振興信息員,納入村級后備干部培養,并比照村(社區)副職干部落實工資待遇。按照500至700元/月的標準落實鄉鎮工作補貼,村主職干部基本報酬不低于4萬元/年,村副職干部不低于2.8萬元/年。根據不同村莊類型,因地制宜探索資源開發型、資產運營型、股份合作型等多種集體經濟發展模式,2021年村集體經濟收益10至50萬元的村達128個。
完善配套政策。結合美好環境和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推動資源、服務、平臺下沉,解決村級組織資源有限、力量薄弱、服務能力不足問題。出臺“以獎代補”“以工代賑”等獎補政策,激發群眾參與村莊治理的積極性。分村建立村莊分類治理重點任務推進臺賬,定期組織各村群眾代表進行認可度測評,群眾認可度低于80%的村,縣級提級管理,重點督導。(通訊員 王華意)
網友評論